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李嘉诚都是华人界的经营偶像,被誉为“李超人”。但是,他这种“超人”特质是因为比别人多一些“经历”而得到的。纵观李嘉诚的首富之路,我们都不得不提及他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。现在我就跟大家分享他比别人多的那些“经历”。
一、少年挑大梁
说到李嘉诚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,他在童年时期就吃过不少苦头,比别人经历得多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抗战爆发,潮州沦陷,李家辗转去香港投亲。但不久之后,李嘉诚的父亲就因病去世。
自此,他在15岁就辍学工学,挑起家庭大梁。他在一家钟表行做学徒,每天辛勤工作十多个小时。在工作之余还不忘学习积累,因此在很多看来,李嘉诚的成功是有很多因素组成的,其中与他的努力有很大关系。
经过数年时间,在1950年,李嘉诚用7000美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,成为厂长,创业之路正式开始。在当时,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,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,李嘉诚则成了“塑胶花大王”。
二、眼光筑长路
50年代的李嘉诚走的是传统制造业路线,这是他白手起家创业故事的起步。尽管他在塑胶花行业相当成功,但他日后的名声并非由塑胶花铸就,真正让他走向巅峰的是房地产。
1967年,香港发生移民潮,大量富豪抛售物业房产,整个香港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谷,大量楼盘无人问津。就在这时,李嘉诚用作塑胶花赚来的钱,买下旧房子翻新出租,同时开始兴建自己的楼盘。
数年后,香港形势稳定,房产价格开始回升,他从中获得200%的高利润。不久后长江实业在香港挂牌上市,李嘉诚因此踏上顶级富豪之路。如今我们常常评价李嘉诚成功的秘诀就在于“人弃我取,趁低吸纳”,他总能精准把握时机,何时进场,何时离场,非常有眼光。
三、格局定方向
除了眼光,良好的格局也是他创业成功的关键。在他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中,多次上演“蛇吞象”的精彩局面。当时有些英资巨头企业因为过度扩张,导致债台高筑,逐年亏损。这些都被李嘉诚看在眼里。
在制定一系列的收购计划后,多方企业卷入其中,经过有效的收购操作,李嘉诚用旗下6.93亿的长江实业,却控制了62亿港元的和记黄埔,实现了“小鱼吃大鱼”的商界壮举。
在后来改革开放后,李嘉诚开好内地的发展前景,联合多家企业合作,在深圳建立一家中外合资企业。另外,到1992年,他与汕头当地政府达成意向,发展商住楼计划,还将项目所得的利润归入汕头大学发展基金。
除了潮汕地区,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金额高达500亿港元,投资项目包括工业、地产、交通和金融等多个高科技行业。自此,他的创业投资格局就决定了他未来企业的方向,也让他驰骋商界数十年。
以上就是李嘉诚的白手起家创业故事,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比别人多了一些“经历”,也比别人多了一些眼光和格局,就是这些特质让他成功登上香港首富的宝座。